经济社会发展
抵御“逆全球化” 数字经济展现韧性
2021年的地方两会上,数字经济成为热词,多地政府吹响数字经济号角。北京提出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上海提出加快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广东提出把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为全球数字经济发展高地,浙江提出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2.0版,贵州提出深挖大数据“钻石矿”……
数字经济为何变得如此火热?这主要得益于其强大的发展韧性和抗冲击能力。近年来,信息技术革命日新月异,数字经济异军突起。2017至2019年,我国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年均增长达20%。2019年,我国数字经济总量达到35.8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6.2%,比2018年提高1.4个百分点。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电子商务、视频会议、网上购物、在线教育、共享平台、协同办公、远程医疗等“非接触经济”加速发展,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6.9%,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14.8%。数字经济成为促进企业复工复产的“生力军”和对冲经济下行压力的“稳定器”。
不只在中国,数字经济在全球各国都展现出其强大的发展韧性和抗冲击能力。2019年,全球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达到31.8万亿美元,同比增长5.4%,高于同期全球GDP增速3.1个百分点;其占全球GDP的比重达到41.5%,比2018年提高1.2个百分点。2020年,数字经济更是以其强大的发展韧性和活力在全球经济下行中逆势上扬。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各国抗击疫情进程中快速发展,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远程办公、视频会议、云端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异军突起。这既为维持各国经济社会正常运转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对冲世界经济下行注入了新的动能。
不仅如此,数字经济还展现了其抗击“逆全球化”的强大韧性。近年来,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孤立主义、科技脱钩等“逆全球化”声浪不断。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大流行,让本已脆弱的世界经济雪上加霜,“逆全球化”思潮变本加厉。疫情冲击之下,多数国家实施了严格的跨境旅行和国际运输限制,意大利、捷克、西班牙、法国、日本等少数国家甚至实行全面“封国”。这无疑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造成巨大冲击,全球化的国际生产更加不稳定,国际贸易甚至一度中断。与此同时,跨境旅行、国际贸易的受阻和中断导致抗疫防疫物资短缺,部分国家在抗疫中捉襟见肘,全球化因此成为疫情危机的“替罪羊”。美国、日本等国誓言以本国生产和区域化替代全球化。
另一方面,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不仅深刻地改变着本国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而且革命性地改变了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的合作方式。数字技术、数字贸易、数字金融、数字政务和数字安全在丰富经济业态、提升贸易福利、优化资本配置、促进跨国协作、增强信息防护等方面,极大地维护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促进各国利益更加紧密相连,成为抗击“逆全球化”的强大力量。
不同于疫情是加剧“逆全球化”浪潮的短期变量,数字经济这一数字化、信息化的力量是抗击“逆全球化”的长期因素。数字科技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的突出表现,以及数字经济在稳定社会生产和生活方面发挥的关键作用,既反映出疫情下保护主义触发“逆全球化”浪潮的对冲力量,也从生产方式变革的维度透视多边主义、国际合作、自由贸易的经济根源。因此,数字经济必将对各国经济贸易格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乃至人类文明进程产生更加持久的影响。
作为全球数字经济大国,中国应积极参与全球数字治理规则和数字经济国际治理新机制的形成。一方面,通过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既有的国际经济组织和区域经济组织,加强与各国之间的数字经济治理合作,完善全球数字治理既有的国际规则。另一方面,通过双边和多边国际贸易和投资协定,加强数据安全、跨境电商、电子认证、信息技术合作,致力于维护全球供应链开放、安全和稳定,推动数字经济更加规范、更加公平、更加可持续发展,为加强全球数字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据2月18日《光明日报》)